小茴香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认识糁吃过糁带您做一道健脾养胃 [复制链接]

1#

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、注重养生了,为了养生有的人还吃各种补药,其实药补不如食补,食补以养生、防病为主,药补以扶正、治病为主,食补与药补是各有千秋的,并且是有阶段性的。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道香辣可口、祛风除寒、开食健胃、补精益髓、美容养颜、四季均宜的食品,就是“糁”,由米和参组成的字,肯定又美味又有营养。

该图片来自网络

“糁”这个字不常用,相信很多人不认识,以“山东秀才念偏旁”的理论念姑且念“shēn”吧,恭喜你答对了,但只答对了三分之一。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注释,“糁”一是念“sǎn”(雨伞的伞),米饭粒的意思,二是念“shēn”(人参的参),谷类磨成的碎粒。

“糁”还有第三种读音,那就是念“sá”,这个音只有我们鲁南地区的方言在念,字典里没有收录这个拼音,同时字典里连“sá”的同音字也没有。到了我们鲁南的糁馆,你大喊一声来碗“shēn”或“sǎn”,没人搭理你,即便小声说来碗“sá”,马上一碗热气腾腾的“糁”端到你的面前,当然这不是声音大小的原因,是你没有念对音。

该图片来自网络

鲁南方言为什么念“sá”呢,这里有个小典故,传说乾隆爷下江南时,路过鲁南,早餐进贡当地的名吃“糁”,乾隆爷一尝,汤稠味浓、热辣香肥、味道独特,随口问了一句:“这是啥(shá)?也不知是乾隆爷嗓子里粥未咽尽话没有说利索,还是地方官员紧张没有听清楚,传成了:“这是糁(sá)”,皇帝是金口玉言,再说皇宫里啥山珍海味没有,也可能就有糁这种食物,就叫糁(sá),所以,以后当地这种食物就叫糁(sá)了,虽然《康熙字典》里没有这种读音。

该图片来自网络

糁到底是一种什么食物呢,就是肉粥,但是不同于一般的肉粥。西晋晋惠帝执政时期,有一年国内发生饥荒,老百姓没有粮食可吃,就挖草根,吃树皮,很多人饿死。晋惠帝知道情况后大为不解,说道:“百姓无粟米充饥,何不食肉糜?意思是“百姓没有干米饭吃,为什么不去喝肉粥呢”这里晋惠帝所说的肉粥和我所说的糁不是一种食物,晋惠帝所说的肉粥是用小米加肉汤或肉沫熬制而成,而糁不是,最早的糁是用麦米做的,因为鲁南盛产小麦。

该图片来自网络

做糁的材料都有什么呢?各个糁馆做糁的主料是牛腿骨、牛肉和麦仁、面粉,辅料是姜(大量)、葱、盐、胡椒粉、五香粉、香油、醋、料酒等,祖传的糁馆还有秘制佐料包,料包中含有陈皮、肉桂、八角、白芷、砂仁、广桂、公丁香、去皮紫豆、小茴香、玉果、良姜、花椒等各种中草药。

该图片来自网络

各种食材的相互搭配,功效取长补短,就融润出了舌尖上的千年美味。牛大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,经过沸煮,蛋白质、维生素及钙、锌、铁等矿物质及多种氨基酸就溶解到浓汤中,味道更加鲜美,喝牛骨头汤能健脾开胃、驱寒暖胃。骨汤要用凉水慢慢加温,蛋白质才能够充分溶解到汤里。

麦仁就是小麦脱去了种皮,具有益肾、除热、止渴之功效。生姜能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,防止肝脏和血清胆固醇的蓄积,还有解表散寒、调理脾胃功效,也含有植物杀菌素,有杀菌作用。胡椒味辛、性热,有消痰解毒的功效。

该图片来自网络

当地各糁馆具体做法:一是先熬汤,做糁的学问主要在汤,汤做得好,糁的味道就好。牛大骨头(牛腿骨中间敲断以便煮出骨髓)清洗干净放入大锅中,再加上大量的姜末和葱、盐、胡椒粉、五香粉、香油、醋、料酒及祖传的秘制佐料包熬制一宿,撇去浮油滤去残渣,只要浓香的汤汁。将麦米在水中浸泡,使其柔软易烂,用事先熬好的骨汤熬煮,煮到麦米软时候,加入适量的面粉糊,面粉糊要用温水搅拌,以避免出现颗粒,再改用小温火熬1个小时即可,期间要经常搅拌,这个时候最易糊锅。

在汤汁浓稠后,即可将滚热的糁盛入碗中,糁汤上再放上几片牛肉,根据口味撒上葱花香菜香油,即可细细品味了,配上油条,烧饼或者当地的名吃煎饼都可以。糁经过多道工序制成,对食材、工艺、火候都有严格的要求,做工的精细、火候的拿捏均能影响糁的品味及口感。

该图片来自网络

“糁”虽然是一种用牛骨汤熬制的粥。但现在已经发展到鸡肉糁、猪肉糁、羊肉糁等。我们在家中做糁,一般用鸡架熬汤,一是鸡汤更加鲜美,二是熬制时间短。如没有麦仁,也可以加大米或小米。我认为,现在的皮蛋瘦肉粥、榨菜肉丝粥等粥类估计都是糁的衍生品,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力是一流的,能根据当地富有的食材,做出精美的食品。

该图片来自网络

健康与事业、家庭一样,都需要经营。费一点时间做一道美食,通过进补膳食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、免疫力,得到一个健康的体魄,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,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保持有轻松愉快的心情,心情舒畅了,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的呢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