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今天学习风药止血的机制。
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善用风药治疗血证,并不忌风药辛燥升散,且确有实效。
风药止血的机制如下:
部分风药可直接止血
如《本草衍义补遗》认为干姜“凡止血须令炒黑用之,生尤良”,而用姜汁治疗多种血证尤具特色。
又如防己,“止肺痿咳血多痰,汉防己、葶苈等分为末,糯米饮调下1钱,甚效”。
风药升阴散火止血
升阴散火法见于《丹溪手镜》,是朱丹溪提出的著名观点,系指滋阴、清热、散邪火的一种治法。
常用于阴虚火炽于上,火热扰动阴液,阴液流于下的病症,如崩漏、下血等。
朱丹溪以防风、羌活、升麻、柴胡、川芎1钱,以升阴散火,*芩、*连、*柏、知母5分,凉血泻阴火,当归、*芪补血凉血。
风药散火解*止血
犀角地*汤是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记载治疗热伤血络、蓄血留瘀、热扰心营的名方。
丹溪承朱肱推崇“如无犀角,以升麻代之”的思想,但升麻用量须大。
风药炒黑止血
《丹溪心法》荆芥散以荆芥穗烧焦色,童便调下,治妇人崩中,连时不止。
“血见黑则止”,故风药用于血证,多炒黑应用,能止血或加强止血作用。
现代药理证实,生品荆芥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,而荆芥炭则使出血时间缩短72.6%,说明荆芥炭有止血作用。
同时炒黑又可改变作用趋向。
如《理虚元鉴》:“肠风用炒黑防风、荆芥为主。此二味,生用则能散风于上部,炒用则散风于二肠,荆芥尤为要药”。
风药振脾,益气止血
《素问》“气虚宜掣引之”治则,是指气虚用风药掣而引之,能振脾益气,元气充,自能摄血,阴火降则血自归经。
如《金匮要略》小建中汤用姜、桂治“虚劳里急、悸、衄”;又如荆芥、紫苏、前胡、葛根、川芎、升麻、柴胡等风药,用于血证时均有此作用。
祛除病因以止血
风有内风、外风之别,风能独兼五邪而侵犯人体,或身中阳气变动产生内风,均是引起血证的重要因素。
据《素问》“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”之理,辨证求因,审因论治,祛除风邪,其功效比单纯止血要好。
注:本文选摘自《气血津液病证妙谛》,郭先阳、魏华主编,人民*医出版社出版,年6月。本